清明怀古·绵山写生——周波介休之行掠影回忆录

2024-4-5 16:03| 查看: 223| 评论: 0|来自: 八链名人| 查看评论

摘要: 2021年秋天,岭南名家周波先生踏足绵山这片历史厚重的土地,进行写生创作。初到绵山时,十里迷雾。然而,随着云雾的散去,阳光洒满大地,周波老师被这壮丽的山川所震撼,创作出一系列灵动的绵山写生作品。

文/郑梧沐

绵山,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名山,跨山西省介休、灵石、沁源三市县地界,不仅荣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殊荣,更是中国清明节(寒食节)的发祥地。

绵山的传奇故事与介子推紧密相连。春秋时期的晋文公,在成为晋国国君之前,曾历经长达19年的流亡生涯。那段艰苦岁月中,介子推不离不弃,甚至割下自己腿上的肉,熬成汤为晋文公充饥。然而,当晋文公最终回归晋国,登上国君之位,封赏众臣之时,却意外地遗漏了这位忠诚的追随者。当晋文公意识到自己的疏忽时,介子推已携母隐居绵山,坚辞不受封赏。晋文公无奈之下,下令放火烧山,期望以此逼介子推出山。他深知介子推极为孝顺,定会带着母亲逃离火海。然而,命运却如此无情,大火最终将介子推母子二人烧死在一棵柳树下。

晋文公目睹此景,悲痛欲绝,哭拜之后安葬了介子推的遗体。在整理遗物时,他意外地发现介子推的脊梁堵着一个柳树树洞,洞内藏有一片衣襟。衣襟上题有一首血诗,诗句中透露出介子推的忠诚与期望:“割肉奉君尽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。柳下作鬼终不见,强似伴君作谏臣。倘若主公心有我,忆我之时常自省。臣在九泉心无愧,勤政清明复清明。”晋文公将这片血书珍藏于袖中,并将介子推与其母安葬于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。

为了纪念这位忠诚的臣子,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更名为“介山”,并在山上建立祠堂,以缅怀介子推的功绩。同时,他还将放火烧山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,并颁布法令,规定全国百姓在这一天禁止生火做饭,只吃寒食。寒食节原在清明节的前一天,随着时间的推移,两个节日逐渐合而为一,形成了现今清明节吃寒食的风俗。

2021年秋天,岭南名家周波先生踏足这片历史厚重的土地,进行写生创作。初到绵山时,十里迷雾。然而,随着云雾的散去,阳光洒满大地,周波老师被这壮丽的山川所震撼,创作出一系列灵动的绵山写生作品。每一幅画都凝聚了他对绵山历史故事的深情厚意,展现了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敬仰。

周波画作《山色空濛雨亦奇》68cmx68cm 2021年

周波画作《云涌山更高》68cmx68cm 2021年

周波画作《绵山龙头寺》68cmx68cm 2021年

周波画作《绵山大罗宫》68cmx68cm 2021年

周波画作《绵山抱腹寺》68cmx68cm 2021年

周波曾言:“从辽阔的天南地北到熟悉的老家信宜,面对千姿百态的自然山水,我始终坚守着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。在注重感觉、感悟、感情的基础上,我力求使画面呈现出笔力、墨韵、气息与神韵。我既不否认山水画对物象原形特征的再现,也不放松对大自然千变万化的捕捉。我所营造的水墨空间,幽深、空灵、虚幻、玄妙,元气流动又天机自然。这样的画面既展现了南方山水的细腻与阴柔,又融入了北派山水的气势与阳刚。在我看来,自然与人的气息是息息相通的,山水与人之间存在着微妙的感应与联系,它们相互呼应,共同构筑出一幅幅意境深远的画面。”

从这段话中,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周波在观察自然时的敏锐与细腻。他总能捕捉到山水与人之间的同形、同构相互感应的微妙之处,将这种感应融入到自己的画作中,使山水不再是简单的自然景观,而是具有了生命力和情感的存在。这种将自然与人相融合的理念,赋予了周波的山水画作品具有独特而深刻的意境与情趣。实际上,周波的山水画不仅是他对自然的感悟与表达,更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。他的画作中蕴含着他对生活的热爱、对自然的敬畏、对艺术的执着追求。每一幅作品都是他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深入思考与探索的结晶。

艺术家简介

周波,60年代生于广东信宜,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。现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艺术创作中心特约研究员,中国画创作研究院院聘画家,深圳市时代书画院副院长。

(全文完)


八链名人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,八链名人作为平台方并无法100%确保用户所上传的每一篇文章及每一张图片是否具备完整的版权,如果有侵犯贵方版权,请及时通知我方工作人员,主编微信号:zhengwumu,我方将在第一时间立即删除!凡以任何方式登陆八链名人或直接间接使用八链名人资料者(包括通过百度、360、搜狗、必应、谷歌等搜索引擎访问的快照),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!



最新评论


您需要登录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